马来西亚留学名人
根据公开资料,马来西亚留学名人有:
– 蔡英文:中国台湾省民进党籍政治人物;
– 梁建英: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
– 许淑净:马来西亚羽毛球运动员;
– 陈炳顺:马来西亚羽毛球男子双打运动员;
– 梁伟铿:马来西亚羽毛球男子双打运动员;
– 罗卓汉:前马来西亚总理署体育部长;
– 李美华:马亚西亚羽球选手;
– 张瑞发: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再传弟子;
– 吴学滨:中国台湾地区民进党党员;
– 陈志忠:中国台湾地区民进党党员。
除了以上提到的名人,马来西亚留学名人还有很多。
360教育集团董事长罗成先生再获2011年中国十大教育领袖称号
继2011年1月由众多知名媒体协办的首届“教育公益盛典”之后,2011年初当选中国十大教育风云人物的罗成先生在2011年年末再次荣获由网易教育频道评比的2011年中国十大教育领袖称号。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年纪轻轻却声誉鹊起的80后成功人士以及他的教育理念。
罗成,江西高安人,出生于1983年10月,360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80后成功创业者代表。
2006年在马来西亚创办了马来西亚东方学子留学(Eastudy Services Sdn.Bhd.),马来西亚创始人,控制了马来亚留学三分的市场。
2007年底先后投资新加坡留学项目以及狮城论坛,创办全球最大的新加坡留学服务机构-新加坡,并将先进的自助留学理念引进到了东南亚等国家。
2008年底,罗成旗下团队成功打造了新西兰留学第一品牌-新西兰NEW ZEALAND EDUCATION ALLIANCE LIMITED,为广大新西兰留学生提供了自助留学平台,已经拥有中国最强大的新西兰络。
2009年投资Australia Education Alliance Pty., Ltd,每年给澳洲输送上2千多名国际学生,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上咨询平台。
2010年由中国教育在线举办的留学评比,当选中国十大留学领军人物。
2010年先后投资UK Education alliance Co.,Ltd.,并创办了360教育集团。
2011年1月,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主办,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等权威媒体协办的首届“教育公益盛典”,罗成先生当选中国十大教育风云人物。
2011年1月24日被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名人堂评为80后激情创业行派榜样人物。
2011年4月28日马来西亚创办人罗成先生获得“上海市合作交流青年五四奖章”。
2011年9月8日中国教育部特批edu.cn域名 360教育集团 上线。
2011年12月16日,当选由网易教育频道评比的中国十大教育领袖。
公司介绍:
现在,360教育集团队伍还在不断的壮大,我们的经验在不断的积累,我们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唯一不变的,仍是“真诚才是王道”的精神,和“打造国际自助留学服务第一品牌”的不懈追求。“让每个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是360EG人的服务宗旨,“做中国最专业的国际教育机构”是360教育集团的信念。
2011年360教育集团宣布:上海华一国际教育咨询为其在上海合法运营资质,教外综资认字【2011】404号落户上海浦东,成为上海最大的留学机构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集团的优秀资源和综合实力,留学360联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爱尔兰、马来西亚及荷兰千所院校联合推出了全面的互联网(Internet)自助络平台,融汇各国留学市场,发布最新、最权威的留学政策、院校信息和新闻资讯,为客户提供包括前期规划、院校申请、签证申请和后勤服务等全方位指导,通过专业的团队、高效的方案、优质的服务和全面的资讯,打造出国留学第一旗舰品牌。
旗下主流综合站:留学360
罗成先生介绍,留学360和别的留学中介机构不同,留学360是以在线申请为特色留学行业DIY留学为主的门户网站,立志成为中国最大的自助留学平台。留学360相比其他同行业的留学门站有一些特色,比如说在线申请、校园风光、留学评估、留学问答、还有主题咨询频道。目前我们留学360里面最大的部门特色,我们有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囊括1000多所院校40000多各专业,专业包括申请这些院校专业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成绩、需要什么样在国内成绩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这个专业底下那些专业学科设计。
留学360网站特色:新型的DIY留学服务
留学360网站最大的特点我们倡导是一种DIY留学,DIY就是自己去做,我们更多倡导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这个学生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整个留学服务过程当中,我们并不是说收了学生钱,帮学生包办一切的东西。
留学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交钱把这个事情完全交给一个中介机构或者一个留学顾问帮你做,可能你过程中的感受可能也不一定很好,我们主张DIY留学学生主动参与留学过程中,我们希望留学生在我们专家的指导下自主的去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到留学的乐趣,增加对留学国家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就是留学费用,在留学费用方面DIY留学费用节省很多,有的中介收到1万多,DIY申请环节完全可以做到免费,加上签证简单的费用,只有中介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费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留学服务费会比较低的原因。
教育理念:信息时代 自主留学是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谈到留学服务行业发展趋势,留学360创办人罗成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罗成先生说:“信息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所有信息都已经公开化,不像传统媒体环境下你需要了解这些信息只能通过报纸、电视比较单一的媒体,现在有各种各样机会了解这些信息,留学服务实际上提供变成了一种信息服务,作为提供留学信息的服务机构,留学服务行业,无论从理念上和服务价值上,都应该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像国外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台湾和香港留学中介服务费用降为零,中介做不收学生的费用,比如说推广费维持这个行业。我想在国内也是一个趋势,这是国内必然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虽然留学360以及我旗下的品牌至今还没有找到盈利点,未来的路很艰难,但是我们一定会努力坚持下去,在未来3年里面,凭念良好的经营理念,迎得海量的客户群体。”
戴小华是哪里人
戴小华
戴小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祖籍河北沧州,生在台湾,定居吉隆坡。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反映当时马来西亚股市风暴的剧作《沙城》一举成名,作品涉及戏剧、评论、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等。
2008年6月,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策封有功人士,戴小华被授于“为国服务荣誉勋衔”。
中文名:戴小华
国籍:马来西亚
出生地:台湾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戴小华被授于“为国服务荣誉勋衔”
代表作品:《沙城》
祖籍:河北沧州
人物经历
1986年,她以一篇《阿春嫂》荣获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散文奖,并从此步入马来西亚文坛。
1988年,她以九集电视文学剧本《沙城》一举成名,
1990年,马来西亚政府解除其国民前往大陆的禁令前夕,戴小华成了第一位受邀到大陆讲学和访问的马来西亚作家。她后来写了一些散文记述这次被她称为“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的行旅,结成集子《戴小华中国行》。
该书于1992年荣获中国首届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学游记征文“徐霞客文学奖”。同年,她连续出版了《风起云涌》、《点石成金》、《巨笔如椽》等三部与风云人物的对话录,受访者皆为马来西亚重量级足金人物,其中包括朝野政界红人、成功的工商业巨子和文化界名人,书中既有戏剧式的对话,也有散文式的描述,还有评论式的剖析,文学意味甚浓厚。这套书曾高踞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畅销书排行榜首甚久。1994年,她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悔不过今生》,表现了她对妇女问题的极大关注。1996年,她受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之邀,主编《金蜘蛛丛书》,深受读者好评和欢迎。她还受邀担任中国暨南大学的客座教授,作品亦被选入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的华文课本。
戴小华已有19本专著、28本编著相继问世。有些文章还被译成英、法、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社会活动
社会兼职
1993年,戴小华当选为第三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
1996年,担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1998年,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
人物访谈
戴小华:书写独一无二的家国之书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戴小华的散文精选集《因为有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距离她引发巨大反响的长篇纪实性文学《忽如归》不过两年时间。如果说《忽如归》充分体现了戴小华的家国情怀,《因为有情》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如何在山川行走和民族国家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坐标。戴小华三十余年的创作充分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自我追求的都市新女性,是怎样从小家出发,逐渐走向了与更多人群、更大世界相连通的生活道路,她的创作呈现了女性个体和社会历史、民族国家之间的内在关系。
戴小华的作品最难得的是那种俯仰天地的气质和深沉悲怆的家国情怀。《忽如归》描写了在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的故事。戴小华的大弟戴华光为了两岸统一,放弃在美留学,放弃爱情,被台湾当局判了无期徒刑,后被减刑出狱以后,戴华光没有选择留在台湾从政,而是回到故乡大陆。《忽如归》中有两个故事特别感人,一个是在儿子身陷囹圄的时候,母亲不惧权势,披着白布背心,到台湾当局立法机构门口静坐,拖着老病之身定期到绿岛监狱探视。另一个是戴小华的母亲在台湾突然辞世,为了让母亲落叶归根,戴小华在7天之内,克服重重困难,将母亲遗体由台北运回沧州老家,其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其知难而上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帮忙找找这个..
东姑阿都拉曼
全名: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简介:马来西亚国父兼第一任首相。他是第24任吉打苏丹Almarhum Sultan Abdul Hamid Halim Shah的第七个孩子。母亲是Makche Menjelara,苏丹第6任妻子。他是Melayu,Siam,Burma 3种血统的混血儿。
就读过的学校:Sultan Abdul Hamid College,sekolah Debsirindir,Sekolah Penang Free,St.Catheriness College
贡献: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高任部长。于1956,组成Rombongan Merdeka到英国伦敦与英国政府谈判,为马来亚争取独立。1957年8月31日 马来亚独立。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是Istana Pelamin,Alor Setar,Kedah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Hospital Besar,Kuala Lumpur,Selangor
埋葬地:Makam Diraja Langgar,Kedah 吉打皇家陵园
享年:87
李孝式(1901-1988
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日(1901年1月9日)出生,广东省信宜县梓童坊大路街人.
马来西亚政界领导人、企业家、银行家。原籍广东信宜,生于香港。
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岭南大学附小。
1914年升入广州中学
1915年便转入香港皇仁书院读书,皇仁书院是仿英国式的十年制中学,毕业后直接留学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
1923年获经济、法律两科硕士学位,还被推举为经济学院董事。
1924年移居马来亚,经营锡矿。
1936年当选为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会长。
1937年当选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主席。
1938年当选森美兰、雪兰莪、彭亨矿务会会长。
1941年任吉隆坡防空总司令。日本侵占马来亚时逃亡印度,在盟军军官学校受训6个月后被派往缅甸作战,任上校参谋。
战后回马来亚,建议政府成立华人锡矿复兴贷款委员会,并组织华人矿务总会,连任会长9年。
1945年创办《中国报》。
1949年参与创立马来亚华人公会,曾任副会长兼雪兰莪州分会会长,并当选马来西亚广东会馆联合会主席、雪兰莪中华总商会会长。
1948年起任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员兼行政议员。1953年至1955年任海港铁道部部长, 1955年-1956年任交通部部长,1956年任马来亚代表团成员赴英国谈判马来亚独立问题。1957年8月马来亚宣布独立后,出任首届内阁财政部长。
1959年辞职,后弃政从商。1966年成立兴业银行,任董事长。后任马来西亚银行协会副主席、马华公会元老参事会主席。曾受英国女王赐封英帝国K.B.E爵士,1959年受马来亚最高元首赐封“敦”勋衔。
在1988年6月22日离开人世,享年87岁。由於李孝式开国有功,吉隆坡的谐街(Jalan Bandar)在1988年11月19日易名为敦李孝式街(Jalan Tun H.S.Lee),以褒扬他的贡献。
他的长子拿督李剑桥,曾蝉联联盟党吉隆坡燕美区民选市议员,连膺两届联盟党沙叻区民选州议员,也曾担任大马广联会会长。
李剑桥的妻子王清金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名人,她担任过大马红新月会的全国总秘书,长达31年,在1996年退休。
敦法·史蒂芬
马来西亚已故沙巴首席部长1976年6月6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亚庇国际机场附近罹难。一架澳洲制造的双引擎小型飞机「诺曼」型9MAG二号,下午3时从纳闽经过距离机场不远的森布兰咸水芭海面上突然堕下,机上一共有11名搭客,包括前任首席部长敦摩哈末法,全部不幸罹难。
谈辜鸿铭——何以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言人,为何能在德国红极一时
辜鸿铭是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 ,也是一位曾经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名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时代的误解和政治禁忌,在国内辜鸿铭被世人遗忘了数十年之久。
与之相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 辜鸿铭在西方世界可谓是红级一时。 在当时欧洲人的眼里,辜鸿铭是一位精通西方文化并能高论东西文明是非的东方大哲,是东方文化的代言人。那么,他何以在德国影响如此之大呢?
1、辜鸿铭出生
辜鸿铭(1857—1928)出生于 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华侨世家, 曾祖父辜礼欢为英属马来半岛的华人首领。由于辜鸿铭的父亲曾帮助英国商人布朗管理一个橡胶园,其勤勉忠厚,深得布朗先生器重。而因为 辜鸿铭母亲为西洋人且自幼即曾接受西式教育 ,由于聪明伶俐,为布朗夫妇喜爱, 被收为义子。
大约在十三岁时布朗夫妇回苏格兰老家, 辜鸿铭被带往英国读书 。通过在英国的学习,年仅21岁的他就已经拿到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之后, 辜鸿铭又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游学 ,期间还曾入德国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1880 年,二十四岁的辜鸿铭留学生活结束后返回槟榔屿老家。 不久,便受命到殖民 *** 工作。在一次游船上受人引荐,他便进入张之洞幕府,担任张之洞的外交顾问秘书。一干就是20 余年,张之洞对他多有赞誉。
2、辜铭鸿与德国的关系是如何开始的呢?
通观迄今的研究材料,虽然矛盾之处甚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 辜鸿铭接触德国文化是从背诵德国经典名著开始的。 布朗先生为了培养辜鸿铭,要求他用背诵名著的方法先掌握英、德、法、拉丁语等重要语言,进而涉猎西方的文化、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学习德语并了解德国文化,当然也是从背诵德语经典著作开始。
一般认为是歌德的《浮士德》,传记资料对此一般都有记载,相关的传记作品也都演义了辜鸿铭背诵《浮士德》的情形 。辜鸿铭虽然极为推崇歌德,但他研读的德语经典作家显然远不止于歌德。 从辜鸿铭在文章著作中自由引用歌德、海涅、席勒、诺瓦利斯等文学家,康德和费希特等德国古典哲学家以及俾斯麦等政治家来看, 他研读背诵的德语经典著作相当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
遗憾的是,虽然关于辜鸿铭家世出身的材料已基本详实,他归国之后的活动经历也大致条理清晰,但对于 他早年在欧洲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人们所知甚少。 有人认为辜鸿铭在德国获得过博士学位,也有人觉得他获得过工科文凭。事实上在分析辜鸿铭的德国文凭问题虽然疑点多多,但有一点似乎没有疑问,即 辜鸿铭在德国大学学习的是自然科学。
这其实正反映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现实:那时的德国充分利用欧洲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上普法战争中所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 虽然起步比英法两国晚了不少,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 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远远超过欧洲的其他国家。
因此,辜鸿铭在学习了解欧洲的自然科学知识时选择德国,是顺理成章的事。从现有的资料看,辜鸿铭游历过的德国城市有柏林、莱比锡、魏玛、耶拿等地,其中,魏玛和耶拿更是德国的文化圣地,尤为辜鸿铭所青睐。 这种游历和广泛涉猎无疑有助于他逐渐形成自己对德国文化的整体看法。
在十一年的留学生涯中,辜鸿铭对欧洲的历史、政治、社会民情、哲学思想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但 他用功最勤而且也最拿手的还是西方的语言文学 。所以,辜鸿铭对德国的接受主要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让他折服的是 歌德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理想。
在辜鸿铭眼里,德意志文化精神最终归结到一点,这就是德意志民族的道德禀赋, 他们对秩序的热爱和对不义的憎恨。 正因为如此,辜鸿铭才把德意志民族推到了 “欧洲现代文明合法的、正统的保护人” 的位置上,对德国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辜鸿铭曾经享誉西方多年,尤其在德国拥有极高的威望。 不过,辜鸿铭在德国获得的这种盛誉并非一蹴而就。德国人,主要是知识界人士,对辜鸿铭的认同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前后的发展脉络也基本清晰。
1、初出茅庐
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 ,辜鸿铭在德国已经引起了个别知识分子的注意。不过,德国国内的反响显然不够强烈,也不够深入,德国知识分子对辜鸿铭的关注只是零星的、间接的。换句话说,辜鸿铭在德国已初步知名,只不过名气还不够大。 最先引起德国知识分子注意的,是辜鸿铭文章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在《尊王篇》中,辜鸿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 列强在中国面对的是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高度文明的国家。 显然,辜鸿铭此时的爱国言辞是以他文化民族主义的思考为底蕴的。可以说,辜鸿铭最初主要是以一个 爱国主义者和文化民族主义者 的形象出现在德国人视野里的;这种融合了爱国主义热情和文化民族主义思考的控诉,比较容易吸引西方知识分子的眼球。
至于德国知识界初步关注辜鸿铭的原因,除了他文章中所显示出来的精深的西学修养、高超的外文水平、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以及上面所说的文化民族主义控诉这几个一般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背景原因: 基于对中国长期的军事侵略及经济和文化渗透。
当时的西方世界普遍弥漫着一种轻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他们已经习惯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歧视,也习惯了中国人对此的沉默。在这样的时刻,辜鸿铭忽然站了出来,以纯正漂亮的英语直斥西方,西方人自然容易感到新奇。
2、红极一时
辜鸿铭在德国真正大为知名缘于《清流传》 德 文本在德国的出版 。1911 年,辜鸿铭的英文著作《清流传》(英文名《中国牛津运动故事》)由著名汉学家卫礼贤译为德语并在德国出版,定名为《中国对欧洲思想的抗拒》,著名记者兼作家阿尔方斯·帕凯作为编辑者为这本书写了一篇长序。
随着《清流传》德文本的出版, 辜鸿铭的著作由于德国读者的加入而开始拥有更为广大的读者群。 这样,辜鸿铭的思想观点终于引起了更多德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并在他们中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而 辜鸿铭在德国的名气也迅速扩大, 这从德国媒体对辜鸿铭及其著作的连续报道上就可以看出来。
而之后,辜鸿铭的代表作 《中国人的精神》 由德国知名作家施密茨翻译并在德国出版,继《清流传》之后再次在德国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不仅表现在不断出现的评论文章和各抒己见的观点,还表现在该书售磬很快, 应读者要求,1917年即再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的数年中, 辜鸿铭在德国的声望达到了极点 ,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场热潮中,不仅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对辜鸿铭格外钦佩,就连部分普通的德国百姓也知道他的名字。
辜鸿铭在国内开始被广泛且大量的研究并挤身于国学大师之列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世纪后期了。 还是随着学术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热的兴起,辜鸿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之前,对辜鸿铭的研究要么是不客观,要么就是报刊杂志的简评,要么就是非学术的政治上的批评。
辜鸿铭的学术思想长期少人问津,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从创作角度看, 辜鸿铭终生向西方宣扬东方文化,著书立说主要面对西方读者, 因而著作多以英文写成,文章也大多发表在国内的英文报刊、日本的英文报刊以及欧洲的报刊杂志上。正因为著作以外文写就, 辜鸿铭当时在国内的影响面也就有限。
其次, 虽然辜鸿铭在西学方面造诣精湛,但他的国学水平在当时学者的眼里仍可怀疑 。毕竟辜鸿铭是归国之后近而立之年才开始用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学方法上又不拘于训诂考据,虽然他天赋超群,但底子终究还是有所欠缺。还有一点就是辜鸿铭偏激的性格、怪僻孤傲的言行以及顽固的保皇立场,使得人们对他的印象主要是怪诞和保守。
经过五四一役, 辜鸿铭作为顽固的前清遗老和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更是在国人眼中定了型。 在无数才智之士寻求富国强国之路的时代大潮中,辜鸿铭的复古立场确实不合时宜,因而不能期望辜鸿铭的学术思想能够得到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辜鸿铭在德国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他走红德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辜鸿铭在西方、特别是在德国的声誉日隆,他越来越多地被人视为一个有着深刻洞见的哲学家。无论怎样通过上述的分析都可以表明, 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