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佑留学网 马来西亚留学 马来西亚留学刘蓉

马来西亚留学刘蓉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

曾国藩直系第四代孙共15人。依照惯例,族谱不上自家女子名字,而在此谱上,属曾国藩第四代孙的,却上了两个女子的名字——宝荪、宝菡,前面均冠有“贞女”二字,那是“终生不嫁”的意思。这15人中,除昭润、昭揆20岁早逝、昭榕于24岁早逝外,其余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

宝荪、昭檆(曾约农)还留学英国,昭权、昭桓还留学美国。曾宝荪、曾约农是同辈中年纪最大的,同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英国留学后,姐弟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

1946年春,湖南克强学院建成,曾约农受命为院长,曾宝荪则重建“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去了台湾,曾宝荪继续任“国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时年86岁;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7年12月病故,时年95岁。

其他兄弟姊妹,昭桦于1949年在香港乘飞机撞山身亡,年仅43岁;昭柯去了美国,1992年病故,终年74岁,昭权、昭棉、昭谏与宝菡都留在大陆,除宝菡行医,其他都在文化教育界。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文革”时死于武汉,昭棉在湖南广播电视厅任职,已退休;昭谏也已退休,现住在北京。

求描写曾国藩的诗歌

一、“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二十几岁的曾国藩初登仕途,雄心勃勃,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决心“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在文学道路上要追踪韩愈,留传千古美文;在功业征途上要效仿张良,辅佐刘邦治理大汉江山。然而几年过去了,“春秋三十一,顽然亦如此”,其惆怅之心是浓重的。他在《杂诗九首》其七中坦言:“勿劳我之思,我今足稻粱。所忧非所职,所乐殊未央。日暮登高邱,四顾何茫茫。落叶东南飞,孤雁西北翔。思君不得,惨淡咏斯章。”作者列位京官,已经“足稻粱”,自我物质生活应该满足了。然而,他肩负着一位正直的土大夫历史使命感,面对的是“秋老”般的大清王朝正走向衰亡的道路,“何以慰凄凉”呢?清廷正“日暮”,“落叶东南飞”,江河日下,作者怎能不忧心忡忡?登高望远,“四顾”之下心情“茫茫”,自己就像那只“孤雁”在无助的飞翔。
  曾国藩长篇古体组诗《感春六首》,作于道光二十三年,正值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的第二年,组诗比较全方位描绘了边疆狼烟四起,辽阔的疆域面临列强虎狼般吞噬的多事之秋。在严峻的外敌当头形势下,翰林官曾国藩渴望自己“征兵七千赴羌陇,威棱肃厉不可当。国家声灵薄万里,岂有大辂阻孱螳。立收乌合成齑粉,早晚红旗报未央。”希望自己能够统兵奔赴西北边关,平定地方暴乱,方显真正男儿的雄风。他誓死要将“乌合”之徒,踏成“齑粉”,不分时间早晚,定将凯旋而归的“红旗报未央”!“报未央”是指报效朝廷。
  国难当头,曾国藩容不得自己细想深思,“士为知己者死”式的愚忠终究占据他的胸膛。他创作了《感春六首》。其第五首写到:“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此诗前段是对当朝政治形势的描绘:那里充斥的是豺狼虎豹,为争名夺利而心狠手辣,“厉齿磨牙”,没人能敢抗击:那里充斥的是哑哑乱叫的群乌,只顾大发空论而没有才干,“清议派”大有人在。“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丹心烂漫开瑶池,碧血淋漓染仙仗。要令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此诗后段如横空出世,是曾氏的自负,认为自己一旦掌权,可使恶鸟变声,哀鸿般的苦难百姓得以长养。据曾氏家书《致温甫六弟》说,这组诗“慷慨悲歌,自谓不让陈卧子(陈子龙)而语太激烈,不敢示人。”他这组诗从所抒悲愤和抱负来说,确是激烈的。我们且暂置曾国藩后来的行事不论,他早年的这种忧患意识和志向,与历史前进的趋向基本上是同步的。林则徐、邓廷桢“两龙剑”被朝廷抛弃了,自己将失去爱国重臣的扶助,变成一只“孤凤”。纵然如此,他也要竭尽全力展翅蓝天,威振神州大地,“震断九州无凡响”。至此,作者的思绪瞬间被拉到神话的国度,幻想自己变成了救世主,坐着盛开的瑶池莲花,降临人间,去斩妖除魔,还朝政一片光明;去驱除外敌,还祖国边疆一片平静。为了救民于血火之中,作者将横扫一切邪恶势力,“碧血淋漓”在所不惜,誓将那血染的“仙杖”驱走阴云黑暗,还一个光明亮丽的人间,“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曾国藩气魄之博大,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
  
  二、“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
  
  吏治黑暗,兵勇抢掠,地主剥削,天灾流行,逼得广大人民无以求生。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都在曾国藩的诗歌中反映出来。《寄怀刘孟容》长诗中对上层社会奢华生活进行相当细致的描绘:“皇天造群伦,位置各成列。煌煌帝者都,峨峨集勋阅。前庭充组圭,后阁煖清瑟。大马疾如飞,高车如电掣。陋巷时骑过,墙震窗纸裂。”京城高官们豪宅气派非凡,“煌煌”建筑里“充组圭”,“暖清瑟”;外出时的“大马”高车来势凶猛,“疾如飞”,“如电掣”,老百姓倘若不及时避让,就会死于车轮之下;经过狭窄的街道,马蹄声、车轮声把百姓房屋窗户震裂,人民怎能安居?曾诗形象地再现了为政者逞威肆虐,极欲穷奢的可憎面目。而社会下层则是别样一番景象,构成正反鲜明的对照。《书严太守大关赈粜诗后》云:“去年河北哀鸿嗷,千里剥地无毛。霾牲瘗圭百不应,妻儿鬻食夫遁逃。”曾诗描绘了一幅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家破人亡的悲惨画卷,可谓惨不忍睹。矛盾积聚到极点,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整个清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刻终于到来,整个社会天崩地裂。
  道光二十七年雷再浩起义,道光二十几年李沅发起义,各山堂纷起响应,整个形势十分动荡。1850年都察院奏:“广西逆匪横行,延及七府一州。”作为湘军的主帅,曾国藩亲历了那场十余年的战争,并用诗歌记录了战火风雷。《荇农既和余诗而三子者皆见录于有司乃复次韵》云:“今朝背城偶自奋,一呼振臂何轰豗。皇天亦助昆阳捷,乱飞屋瓦奔云雷。稍雪平生三北耻,一洗往日千悲哀。”为了维护统治,曾国藩极端仇视义军,杀人如麻,时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曾剃头”。率军作战大捷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诗中,士大夫那种功成名就后的豪情喷涌而出,“升沉变迁不可必,今日一乐聊千杯”。曾国藩为清廷鞠躬尽瘁,以“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情怀投身于那场你死我活的命运大搏斗,曾经多少揪心的考验,二次战败自杀,亲弟阵亡疆场寻尸不得,“沅湘义军参差起,十事欲成九事乖。英豪半藏蜀国血,大地遍种秦时灰”。
  天京城的陷落,敌我尸体俯拾皆是,弹痕累累,硝烟弥漫,火光烛天,所杀之人壅塞秦淮河,大地似乎仍在颤动。荒郊悲雨,野陌凄风,真是人间地狱。曾国藩用诗歌再现了战后满目疮痍的悲景。《赠吴南屏》中写道:“即今南纪风尘靖,乱后遗黎多眚灾。荒村有骨饲狐貉,沃土无人辟蒿莱。筋力登危生理窄,斗粟谁肯易婴孩?三里诛求五里税,关市或逢虎与豺。谬领大藩二千里,疮痍不救胡为哉?”曾氏诗作与曹操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神似。在这种战后百业待兴的形势下,大小官吏仍然不思教训,照旧“关市或逢虎与豺”,对百姓敲骨吸髓地压榨。曾国藩不禁仰天长叹,自己置生死于不顾,扑灭了太平天国的农民战火,照原定的设想将是中兴的迹象,无奈世界依旧。他痛不欲生,悲歌道:“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
  友朋交往,会感怀叙事,唱末世悲歌。曾氏游览故地,会触目伤怀,叹战后废墟。曾国藩创作七古《游金山观东坡玉带诗》,“去岁归帆拂金山”,时隔不到一年,已人是物非,“耽耽楼观今安在?无情瘦石空赞元。六飞昔临浮玉顶,御榻霄汉千龙盘。兵火十年变陵谷,道场百亩荒榛菅。颓垣不见螭缠栋,荆扉无复兽啮环。古佛负墙渗秋雨,雏僧无食号夜寒”。通过历史圣地镇江金山昔日繁华建筑,而今日遭兵火毁灭,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军与湘军作战之酷烈。战后凄风苦雨,一片萧条,人民饥寒交迫,“雏僧无食号夜寒”。怀苍凉之心,他游历佛观遗址金山寺,不禁缅怀几百年前苏东坡当时留下的玉带诗,百感交集地写道:“独余苏公旧法服,腰玉片片留人间。绂佩流传七百祀,天章褒宠同锡鞶。我怀峨嵋老尊宿,翱翔人海如凤鸾。杨子江头数来往,几回愉乐几悲酸。北去乌台判死别,南迁岭表绝生还。磨蝎作灾魅魑壮,荆棘塞天行路难。差喜名山藏故物,长倚江月照忠肝。”曾氏战功卓著,反而受到清廷满洲贵族与朝中大臣的猜忌、诽谤。万般无奈之下,劝说攻下南京城的弟弟曾国荃解甲归田,避免杀身之祸;而自己一手创建湘军,在太平天国覆亡之后,又自己亲手解散湘军,以求自去官位,保平安之身,这其中的悲情可想而知。曾国藩只好嘲笑自己,在此诗末句以“江山自佳日自富,堪笑纷纷苦不闲”作结,这个“笑”字,寓意了作者多少辛酸之泪!
三、“仰首呼虞舜,狂歌答屈原”
  
  大清江山,曾国藩用血肉之躯苦苦支撑,待他拼死奋战,精力耗尽之时,他才发觉清王朝已经如粪墙朽木,根本无“中兴”之望,不禁悲从中来,吊屈原,伤古今。《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首》其二写道:“大雅悲沦歇,斯文久不尊。至情宜倔强,吾道有篱藩。仰首呼虞舜,狂歌答屈原。自非君子性,兹意固难论。”在乱世之中,他渴望能够出现虞舜太平世界;在梦想破灭之后,只得像屈原一样怀绝望之心离开朝廷,自绝沉沦。此情此意何等沉重!
  秋天是落叶纷飞、万物萧条的季节,极易引发人的愁思。曾国藩创作《秋怀诗五首》其一云:“大叶下如雨,西风吹我衣。天地气一肃,回头万事非。虚舟无抵忤,恩怨召杀机。年年绊物累,俯仰怜诟讥。终然学黄鹄,浩荡沧溟飞。”诗中表达作者对官场险恶难测的命运与勾心斗角的较量之厌倦感,自己赤心报国,结果“回头万事非”。在“绊物累”“怜诟讥”的境地下,不如早日摆脱官场的纠葛,“学黄鹄”自由自在地飞翔。到了这组诗的第五首,这种思想极度地膨胀,演化成归隐田园之志了。“吾友刘孟容,遗我两好书。三年不报答,幽怨今何如?深山大宝,光气塞州闾。樊英履坛席,名业箕斗虚。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刘蓉是曾国藩重要的谋士,时誉为“军中卧龙”,也是曾国藩最早的一位同乡密友,亦是他的儿女亲家与结拜兄弟。刘蓉战功显赫,次第超升,成为湘军创建后第一位被破格提升的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官至陕西巡抚。后遭御史陈廷经参劾,刘氏被革职回籍,去官归乡。曾国藩为之感到惋惜,但又觉是件好事。曾国藩在这首秋怀诗中,深情地思念他的肱股之交刘蓉,认为刘蓉去官归乡之愿终能实现,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回到老家之中,居深山之里,潜心研究自己的学问,著书立说,留下了《养晦堂诗文集》和《思辩录疑义》,“光气塞州闾”。在曾氏看来,刘蓉因小人陷害,朝廷昏庸,致使自己抱负未能全面而完善地体现出来,在陕西几年留下了诸多扼腕叹息的遗恨。但他能做到出处进退,不失气节,不为忧乐所累,不对富贵功名流露出依恋之情,充分体现了他的学识涵养与人品气质。曾国藩在这首七律中,怀念刘蓉的同时,又深切感到大清王朝已经日落西山,而自己又无力回天,情不自禁希望像刘蓉一样归隐林泉,“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中国儒家所要求土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示为曾氏的信奉。诗中尾联饱含了他难言的酸楚情怀。
  入世无望,自然萌生出世之念。曾国藩在《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第四首诗中,明显流露出向往农家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思绪:“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朝去暮还对妻子,杀鸡为黍会四邻。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君归自有青塘山,筑室种树莫言艰。”在他的心目中,“青塘山”那儿是他伤痕累累的心灵得以疗养的地方,因为那儿有仁爱的妻儿,有纯朴的乡邻。对于尘世纷扰,“世事痴聋百不识”,做一个逍遥自在与世无争之人。思乡之情频频牵引着他,在《题谷图》中更加细致描绘了故乡山水的美好:“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春雨晨锄玉版,秋风夜馆鸣琅玕。”“钱塘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风枝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几生虚澜。”故乡的山水美不胜休,简直是神仙赐降一般。曾国藩效仿李白浪漫飘逸之笔,展开丰富的想象,“钱塘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湘是湖南的简称,湘云实指故园的美景,令他魂牵梦绕。曾国藩历经几十年官场争斗,在血泪与火光中拼搏,历尽人间的大起大落的变故,虽然一生没有息影山林,但那份归隐故园以求平静的情怀是真切自然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网站作者原创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hliuxue.com/malaysia/9549.html

作者: zylxw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7-8771878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160376@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